撰文/郭怡青(經典雜誌撰述)
在武陵農場的蔣公銅像附近,經常可以看到一隻體積略大的青鳥活潑地跳來跳去。瞧牠頂著一頭烏黑的「短髮」、披著一襲蔚藍色的「禮服」,抹著鮮豔的「口紅」,莫非牠就是闊葉樹林裡的長尾山娘──台灣藍鵲(Urocissa caerulea)?隨著「嘎、嘎、嘎」的低沉啼聲尋找藍鵲的芳影,近一點,再靠近一點,咦,牠的頭部中央,怎麼多了一道「白髮」?再仔細觀看,有別於黃眼藍腹的台灣藍鵲,牠竟是紅眼白腹,羽毛亦較無光澤。原來,同屬鴉科,又為近親,牠是無論外貌、體態或啼聲皆與台灣藍鵲相似的紅嘴藍鵲(Urocissa erythrorhyncha)。
紅嘴藍鵲又稱中國藍鵲,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、印度東北部、中國、緬甸及印度支那,這種鳥的飛行能力既不算強,本身亦無遷徙的習性,按理說是不該出現在台灣地區,近年來卻時而聽到關於牠們出沒的風聲。對此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副研究員姚正得指出,「紅嘴藍鵲的來源應該是人為的,從牠的飛行能力和生活習性上來綜合研判的話,沒有自行飛到台灣的可能性。」
也許是那一身宛若晚宴禮服的羽毛,搭配猶如抹上唇彩的紅嘴,讓紅嘴藍鵲難逃籠鳥的命運。天生麗質難自棄,被運到台灣不是紅嘴藍鵲的過錯,然而這種非當地原生種的舶來品,如同其他的外來種,若因故遭放生野外,一旦成功地適應後,就會對生態環境構成影響,包括破壞生物多樣性,導致生態失衡,甚至可能帶原未知病毒,潛在引發傳染疾病的風險。尤其對島嶼生態的台灣而言,外來種帶來的衝擊更加深刻。
「外來種在適應、繁殖、競爭力各方面條件都有它的優勢,才會形成入侵的狀態。」姚正得分析,「如果說大陸性物種是塊完整網絡,島嶼性生物的組成本來就會缺東缺西,也許是被砍掉枝節部分、被分割,所以當島嶼性生物形成穩定狀態後,有一些特質跟大陸性生物是不一樣的,譬如躲避天敵和跟同類物種競爭的能力,所以一旦遇到競爭者或天敵,很快地就會被瓦解掉。」
其實台灣藍鵲與紅嘴藍鵲的淵源深厚,在數百萬年前本是一家親。台灣藍鵲的祖先,從喜馬拉雅山經由海南島播遷台灣,後因台灣海峽的形成、阻隔,成為台灣留鳥。隨著兩岸生態環境的差異與變遷,棲息在中國大陸等地的藍鵲,已演化出三種亞種,而台灣的藍鵲基因,更演化成唯獨這個島嶼才有的特有種鳥類。
「翠翼朱喙,光彩照人」,連《台灣通史》也記上一筆的台灣藍鵲,是超人氣的「國鳥候選人」,也是新版台灣簽證上的「大明星」,每年吸引不少賞鳥「粉絲」前來「追星」。由於牠們是本島的普遍留鳥,既不怕生又很容易觀賞得到,並會以家族方式組成小族群,固定活動於一塊低海拔的闊葉林區裡,無形中成為寶島生態的最佳「代言人」。
移除紅嘴藍鵲
其實在雍容華貴的外表下,台灣藍鵲天性強悍、團結、領域性強,本非柔弱之輩,然而外來的紅嘴藍鵲卻是牠們的勁敵。紅嘴藍鵲無論是習性、飲食或適合棲地等各方面的生存條件,皆與本土的台灣藍鵲相似,因此牠的出現也意味著領域競爭的威脅,長期下來有可能導致台灣藍鵲族群銳減、甚至絕滅。
有關於紅嘴藍鵲的蹤影,最早是在二○○二年被發現野放於台中縣和平鄉的武陵農場,到了二○○六年,牠們的族群已擴大到十餘隻,引起政府相關單位的高度關切。面對紅嘴藍鵲的威脅,從野外「移除」並轉交圈養收容,似乎是最符合人道又兼具教育意義的途徑,於是在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的委託之下,二○○七年特生中心執行了移除紅嘴藍鵲的任務。
紅嘴藍鵲屬雜食性,在武陵地區,執行移除的保育人員以水果、麵包蟲等雜食,在南谷及北谷各設置兩處誘餌供應點,先讓紅嘴藍鵲習慣在該處取食後,再採取地面、空中包夾的方式,以弓網、霧網等陷阱在誘食站附近誘捕。他們將被捕捉的鳥以圓筒進行固定,以避免尾羽或翅膀因掙扎而受損,並即時送回特生中心急救室的籠舍暫時收容。從四月到十一月,總共進行了五次的移除作業,成功地從野外移除了五隻成鳥、四隻幼鳥以及六顆鳥蛋。
「紅嘴藍鵲必須以弓網及霧網捕捉,因為藍鵲可能有六十公克重,一群鳥的活動範圍可能是直徑二、三公里,要掌控並不容易,所以要以食為餌,引誘牠到定點來,當牠們形成一個習慣之後,再加上一個機關,用弓網把牠蓋起來。但是紅嘴藍鵲很聰明,一旦失手,要再抓牠就不容易。遇到這個狀況後,我們就用多重的方法去抓,譬如研究牠移動的路徑,在路徑上設霧網,用攔截的方式。」移除計畫的執行者姚正得表示,「光是執行計畫的費用還好,不過加上我們中心的人力和設備,處理個案的費用,就得花掉約一百至一百五十萬。」
另一方面,最令人擔憂的「兩岸通婚」──紅嘴藍鵲與台灣藍鵲之間的雜交現象,也於該年出現在台中縣大甲鎮與大安鄉的交界處。在接獲通報後,特生中心也緊急移除了那對藍鵲及三隻雜交子代。根據研判,當初牠們應是被人養在一起而產生雜交。這種「通婚」,會造成基因汙染,令台灣藍鵲喪失傲人的特有性。
【紅嘴藍鵲小擋案】
學名:Urocissa erythrorhyncha
英文名:Red-billed blue magpie
雀形目,鴉科,藍鵲屬,體積比台灣藍鵲略小,背部羽色偏紫藍,習性相似。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、印度東北部、中國、緬甸及印度支那,常見於林緣地帶、灌叢甚至村莊。
【台灣藍鵲小檔案】
學名:Urocissa caerulea
英文名:Formosan blue magpie
雀形目鴉科藍鵲屬,體部羽色寶藍鮮豔,體長約69公分,光尾羽就占了40公分。台灣特有的普遍留鳥,多分布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裡。家族群居性,孵卵工作由親鳥的雌鳥執行,但具有「幫手制」──在上一季孵出的幼鳥,會留在巢邊幫助親鳥尋找巢材、餵食幼雛、抵禦敵人。
↑ 美麗的紅嘴藍鵲原不屬於台灣,但因商人的貪婪、飼主的貪戀,將之偷渡至台。由於外來種會影響本土生態,宜趁數量不多時即進行移除,避免節外生枝。(攝影/黃秀珍)
↑ 台灣藍鵲俗稱「長尾山娘」,這台灣山林間最美麗的身影,不僅是台灣特有種,更是呼聲最高的「國鳥候選人」。(攝影/郭耿光)
在武陵農場的蔣公銅像附近,經常可以看到一隻體積略大的青鳥活潑地跳來跳去。瞧牠頂著一頭烏黑的「短髮」、披著一襲蔚藍色的「禮服」,抹著鮮豔的「口紅」,莫非牠就是闊葉樹林裡的長尾山娘──台灣藍鵲(Urocissa caerulea)?隨著「嘎、嘎、嘎」的低沉啼聲尋找藍鵲的芳影,近一點,再靠近一點,咦,牠的頭部中央,怎麼多了一道「白髮」?再仔細觀看,有別於黃眼藍腹的台灣藍鵲,牠竟是紅眼白腹,羽毛亦較無光澤。原來,同屬鴉科,又為近親,牠是無論外貌、體態或啼聲皆與台灣藍鵲相似的紅嘴藍鵲(Urocissa erythrorhyncha)。
紅嘴藍鵲又稱中國藍鵲,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、印度東北部、中國、緬甸及印度支那,這種鳥的飛行能力既不算強,本身亦無遷徙的習性,按理說是不該出現在台灣地區,近年來卻時而聽到關於牠們出沒的風聲。對此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副研究員姚正得指出,「紅嘴藍鵲的來源應該是人為的,從牠的飛行能力和生活習性上來綜合研判的話,沒有自行飛到台灣的可能性。」
也許是那一身宛若晚宴禮服的羽毛,搭配猶如抹上唇彩的紅嘴,讓紅嘴藍鵲難逃籠鳥的命運。天生麗質難自棄,被運到台灣不是紅嘴藍鵲的過錯,然而這種非當地原生種的舶來品,如同其他的外來種,若因故遭放生野外,一旦成功地適應後,就會對生態環境構成影響,包括破壞生物多樣性,導致生態失衡,甚至可能帶原未知病毒,潛在引發傳染疾病的風險。尤其對島嶼生態的台灣而言,外來種帶來的衝擊更加深刻。
「外來種在適應、繁殖、競爭力各方面條件都有它的優勢,才會形成入侵的狀態。」姚正得分析,「如果說大陸性物種是塊完整網絡,島嶼性生物的組成本來就會缺東缺西,也許是被砍掉枝節部分、被分割,所以當島嶼性生物形成穩定狀態後,有一些特質跟大陸性生物是不一樣的,譬如躲避天敵和跟同類物種競爭的能力,所以一旦遇到競爭者或天敵,很快地就會被瓦解掉。」
其實台灣藍鵲與紅嘴藍鵲的淵源深厚,在數百萬年前本是一家親。台灣藍鵲的祖先,從喜馬拉雅山經由海南島播遷台灣,後因台灣海峽的形成、阻隔,成為台灣留鳥。隨著兩岸生態環境的差異與變遷,棲息在中國大陸等地的藍鵲,已演化出三種亞種,而台灣的藍鵲基因,更演化成唯獨這個島嶼才有的特有種鳥類。
「翠翼朱喙,光彩照人」,連《台灣通史》也記上一筆的台灣藍鵲,是超人氣的「國鳥候選人」,也是新版台灣簽證上的「大明星」,每年吸引不少賞鳥「粉絲」前來「追星」。由於牠們是本島的普遍留鳥,既不怕生又很容易觀賞得到,並會以家族方式組成小族群,固定活動於一塊低海拔的闊葉林區裡,無形中成為寶島生態的最佳「代言人」。
移除紅嘴藍鵲
其實在雍容華貴的外表下,台灣藍鵲天性強悍、團結、領域性強,本非柔弱之輩,然而外來的紅嘴藍鵲卻是牠們的勁敵。紅嘴藍鵲無論是習性、飲食或適合棲地等各方面的生存條件,皆與本土的台灣藍鵲相似,因此牠的出現也意味著領域競爭的威脅,長期下來有可能導致台灣藍鵲族群銳減、甚至絕滅。
有關於紅嘴藍鵲的蹤影,最早是在二○○二年被發現野放於台中縣和平鄉的武陵農場,到了二○○六年,牠們的族群已擴大到十餘隻,引起政府相關單位的高度關切。面對紅嘴藍鵲的威脅,從野外「移除」並轉交圈養收容,似乎是最符合人道又兼具教育意義的途徑,於是在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的委託之下,二○○七年特生中心執行了移除紅嘴藍鵲的任務。
紅嘴藍鵲屬雜食性,在武陵地區,執行移除的保育人員以水果、麵包蟲等雜食,在南谷及北谷各設置兩處誘餌供應點,先讓紅嘴藍鵲習慣在該處取食後,再採取地面、空中包夾的方式,以弓網、霧網等陷阱在誘食站附近誘捕。他們將被捕捉的鳥以圓筒進行固定,以避免尾羽或翅膀因掙扎而受損,並即時送回特生中心急救室的籠舍暫時收容。從四月到十一月,總共進行了五次的移除作業,成功地從野外移除了五隻成鳥、四隻幼鳥以及六顆鳥蛋。
「紅嘴藍鵲必須以弓網及霧網捕捉,因為藍鵲可能有六十公克重,一群鳥的活動範圍可能是直徑二、三公里,要掌控並不容易,所以要以食為餌,引誘牠到定點來,當牠們形成一個習慣之後,再加上一個機關,用弓網把牠蓋起來。但是紅嘴藍鵲很聰明,一旦失手,要再抓牠就不容易。遇到這個狀況後,我們就用多重的方法去抓,譬如研究牠移動的路徑,在路徑上設霧網,用攔截的方式。」移除計畫的執行者姚正得表示,「光是執行計畫的費用還好,不過加上我們中心的人力和設備,處理個案的費用,就得花掉約一百至一百五十萬。」
另一方面,最令人擔憂的「兩岸通婚」──紅嘴藍鵲與台灣藍鵲之間的雜交現象,也於該年出現在台中縣大甲鎮與大安鄉的交界處。在接獲通報後,特生中心也緊急移除了那對藍鵲及三隻雜交子代。根據研判,當初牠們應是被人養在一起而產生雜交。這種「通婚」,會造成基因汙染,令台灣藍鵲喪失傲人的特有性。
【紅嘴藍鵲小擋案】
學名:Urocissa erythrorhyncha
英文名:Red-billed blue magpie
雀形目,鴉科,藍鵲屬,體積比台灣藍鵲略小,背部羽色偏紫藍,習性相似。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、印度東北部、中國、緬甸及印度支那,常見於林緣地帶、灌叢甚至村莊。
【台灣藍鵲小檔案】
學名:Urocissa caerulea
英文名:Formosan blue magpie
雀形目鴉科藍鵲屬,體部羽色寶藍鮮豔,體長約69公分,光尾羽就占了40公分。台灣特有的普遍留鳥,多分布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裡。家族群居性,孵卵工作由親鳥的雌鳥執行,但具有「幫手制」──在上一季孵出的幼鳥,會留在巢邊幫助親鳥尋找巢材、餵食幼雛、抵禦敵人。
↑ 美麗的紅嘴藍鵲原不屬於台灣,但因商人的貪婪、飼主的貪戀,將之偷渡至台。由於外來種會影響本土生態,宜趁數量不多時即進行移除,避免節外生枝。(攝影/黃秀珍)
↑ 台灣藍鵲俗稱「長尾山娘」,這台灣山林間最美麗的身影,不僅是台灣特有種,更是呼聲最高的「國鳥候選人」。(攝影/郭耿光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