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

【台灣外來種】農園大食客 福壽螺與非洲大蝸牛


撰文/洪銘成(經典雜誌撰述)
攝影/安培淂(經典雜誌資深攝影)

鳳尾般的稻束,隨著南部溫熱的風兒款款擺動,亮晃的烈陽下,水稻田閃耀粼粼波光,還有與畫面不協調、像是不小心滴到畫布的顏料,鑲飾在綠色稻莖上晶瑩剔透的紅寶石卵塊。

踞蹲在田埂邊,渾濁的水面下宛如另一個世界,老老少少的福壽螺(Pomacea canaliculata)星羅棋布,有的緊緊地攀著稻苗大快朵頤,有的靜寂不動,有的緩緩地漫步,兩隻觸角像是巫師作法般揮舞著。

天生大近視、動作遲鈍緩慢,背著閨房四處流浪的螺,住在陰暗的角落傳宗接代,正在悄悄地整軍,「蝸」食鯨吞人類的綠色作物。

農民抓起一隻滿身泥藻的福壽螺,牠像含羞草般瞬間縮進殼裡,即使緊緊地闔住口蓋,也難逃背負的原罪,遭到一腳踩下,支離破碎。

「福壽螺太厲害了,農藥怎麼噴,牠還是會回來,永遠噴不完,真是糟蹋人。」高雄鳥松鄉的農民抱怨著。水圳的進水口堵了一塊木板,外面是成堆風乾的福壽螺空殼,像是一群搶灘失敗的先鋒部隊。

撿不完、殺不盡的福壽螺,農民聞之色變;四處斑斑點點的桑椹狀卵塊,令人作噁;每年花費約二億元防治的政府,束手無策。惡名昭彰的福壽螺,曾以「金寶螺、元寶螺」美名風靡一時,如今卻以「夭壽螺」臭名,忝列台灣十大入侵種。

農民的頭號公敵

記得小時候,夜市買的燒酒螺,風味十足,「吸」完後常沾得滿手蒜香味。快炒店嚼勁香Q的炒螺肉,亦是老饕必點的下酒名菜。

蝸牛養殖技術門檻低、繁殖迅速,民國五○年代,蝸牛市場前景一片看好,嗅到商機的人,開始試圖從國外引進體型更大、繁殖更快速的品種。民國六十九年,一位移民阿根廷的黃姓婦人見當地的福壽螺有利可圖,便採集卵塊攜回台灣。

論體型,福壽螺可達本土田螺的二十倍大;論繁殖,福壽螺年產約為田螺的十五倍,當時嗅到商機的業者趨之若鶩,一年之間全台各地養殖場相繼成立,然而,市場的反應卻潑了業者一盆冷水。

福壽螺肉質過於鬆軟,不符合國人食用習慣,製罐外銷的話,加工成本高昂,業者內外求售無門,滯銷的福壽螺便有如垃圾般,棄置田野溝渠,憑藉著驚人的繁殖力,瞬間蔓延各地的水圳和稻田。

任誰也無法料到,從火柴盒裡帶回的幾顆粉紅色卵塊,竟會是釀成禍害農作物的肇因。

福壽螺「見青則吃」,如水稻田、筊白筍、睡蓮、菱角等水生經濟作物區,都是其流連忘返之地。根據一九八六年福壽螺猖獗時期的估計,受危害的農作物面積高達十七萬公頃、生態價值損失約五十九億元。如果統合政府與農民的防治費用,至二○○四年為止,投入的金額已高達一百億元之譜。

~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~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【福壽螺入侵簡史】

福壽螺屬台灣三種蘋果螺科(Ampullariidae)之一,另外二種為元寶螺(Pila leopordvillensis)和梯狀福壽螺(Pomacea scalaris)。元寶螺於一九七五年為養殖食用而引進,爾後被福壽螺取代。梯狀福壽螺於一九八九年在屏東發現,但無擴散危害。福壽螺於一九八○年引入台灣,繁殖迅速,遭棄養後嚴重危害全台稻作,目前已遍布東南亞。據一九八六年福壽螺猖獗時期的統計,其對台灣稻米生產的損害曾高達三千零九十萬美元,而後每年對水稻等作物持續造成損失達一億多元。

【非洲大蝸牛入侵簡史】

非洲大蝸牛自十九世紀起,開始從非洲擴散至亞洲、太平洋、印度洋和美洲等亞熱帶地區。非洲大蝸牛屬陸棲型、雜食性,一九三三年引進台灣復遭棄置,從此禍延全台。偏好取食蔬菜、種苗、花木、菜葉、庭園灌木或果樹,尤以新植林區與種苗圃危害最為嚴重,農民稱之為「破壞農園之兇手」。二十世紀初,為防治其蔓延,東南亞國家居民撿拾作為家畜飼料,並有烹調食用的習慣,用以補充蛋白質或其他肉類的不足。



蘆洲帥爸Power (康有力) ★網路行銷找Power,個人品牌的Maker★ Power 0915058626, 0913809587 個人部落格:www.101dlc.com E-mail:powerbenz@gmail.com ★蘆洲帥爸Power、網路部落格行銷教學、DLC鑽石生活世紀★

【台灣外來種】布袋蓮 數大就是美?


撰文/楊駿北(經典雜誌撰述)

許多人喜歡布袋蓮(Eichhornia crassipes)。以身影來看,暗綠色的厚葉片近似卵型,又似心狀,葉柄中段常見膨脹成囊狀,裡邊兒是注滿空氣的氣室,遠遠望去,身材圓潤不在話下。再將目光移往花朵,穗狀花序、漏斗狀的淡紫藍花朵,從簇擁的葉片中,從蓮座中央抽出,傲然獨立,雍容與端莊兼具。

這般姿態,讓布袋蓮在十九世紀開始,蓮步輕移,經人之手從巴西引進美洲作為觀賞植物,接著遊歷世界,輾轉帶進亞洲。布袋蓮在台出現的紀錄,最早可以回溯到一八九八年左右,由日本人同樣以觀賞植物的需求引進來台,妝點寶島各地的湖泊與池塘。

但布袋蓮也引起許多困擾。「現在看到滿滿的一大片,和其他地方比起來,還算少的。」服務於台南縣政府水利管理處的藍上大,比畫著鹽水鎮月津橋畔的排水溝,放眼望去,河面上一片濃綠,雖說「數大就是美」,但布袋蓮似是壞了某種美感秩序,四分之三的河面滿是布袋蓮唱獨角戲,難見波光粼粼趣味。

更嚴重的問題隨著布袋蓮蔓延而來,如果任憑植物占據整個流域,形同河道淤塞,最怕遇上豪雨季節,造成水災。經濟部水利署表示,一九九五年六月荻安娜颱風來襲,彰化二林鎮上積水不退,就是因為布袋蓮堵塞排水孔所造成。

不僅如此,對衛生來說,水流由於布袋蓮的根莖而流速受阻,易生蚊蟲聚集。對農耕來說,田間的灌溉排水系統遇上大量繁殖的布袋蓮,用來灌溉作物的水質大受波及,下游的水田也得不到足夠的水源,尤有甚者,渠道的輸水硬體設備也連帶受影響。對資源來說,纏結水面上的葉片進行強烈的蒸散作用,消耗水源。

「只要一、兩株沒有清除乾淨,過幾個月它們又會長成一大圈!」承包政府雜草防治標案多年的黃大樹,見多了布袋蓮的生長習性。從為人喜愛的觀賞植物到必須定時清除的雜草,究竟,布袋蓮有何能耐,讓地盤急速擴充,讓人措手不及?答案就在其植株。

原來,布袋蓮透過發達的「匍匐莖」(或曰『走莖』)進行無性繁殖,先由根系吸收水中養分,匍匐莖末端跟著生出新的一株布袋蓮,待新株發育成熟後,繼續生出新的匍匐莖,再繼續生出新株。周而復始,只需短短數月的時間,布袋蓮就能從單株擴充成十倍以上的群株,在水域稱雄。

種子亦是布袋蓮生存的推手,散布在水底淤泥的種子並不立即生長,而是先行休眠,等到陽光照射河面提高溫度後,種子開始緩緩從水底發芽,等到幼株長出五至六葉時便浮出水面,另一種「出汙泥而不染」。根據國外的研究,種子有在水底中沉潛十五至二十年的紀錄。

~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~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布袋蓮小檔案】

布袋蓮因其生長快速,盤根交錯的匍匐莖,常阻塞水流,聚積垃圾,影響排水功能,成為雨季時的棘手植物。布袋蓮從南美引進台灣,原為觀賞之用,但天敵並未同時進入台灣,因而蔓生迅速,平均十二天即可增生一倍,在台灣各地造成水利困擾,更讓地方政府投入鉅額公帑清除。以彰化縣為例,水利署今年度編列一億元補助各縣市清除,彰化縣即編列六百萬元,先針對重要水系清除,並額外編列四百萬,支援需要緊急清理的河段。

自引進來台至今,布袋蓮引起的問題已超過數十年。布袋蓮因其生長快速,盤根交錯的匍匐莖,常阻塞水流,聚積垃圾,影響排水功能,成為雨季時的棘手植物。布袋蓮從南美引進台灣,原為觀賞之用,但天敵並未同時進入台灣,因而蔓生迅速,平均十二天即可增生一倍,在台灣各地造成水利困擾,更讓地方政府投入鉅額公帑清除。以彰化縣為例,水利署今年度編列一億元補助各縣市清除,彰化縣即編列六百萬元,先針對重要水系清除,並額外編列四百萬,支援需要緊急清理的河段。自引進來台至今,布袋蓮引起的問題已超過數十年。

【葉】葉片可達十五公分,呈卵心狀,葉柄中段成囊狀,隨水勢改變形體,以增加漂浮功能。
【莖】莖短,多呈綠色。除種子繁殖外,新株亦可由匍匐莖抽出,行無性繁殖,莖莖相連而使植株滿布水面。
【花】布袋蓮花呈穗狀花序,從蓮座葉簇中央抽出,高約十五公分。
【根】根長可達一公尺,成黑或褐色,鬚根則帶淺紅或淺藍色。若浮於水中,則呈半透明狀,於汙染之河川內,則常呈黑或淺褐色。

~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~

↑ 嘉義縣東石鄉簡易漁港充塞布袋蓮及垃圾,船筏難以動彈。(圖片提供/聯合報系)

↑ 屏東縣東港鎮公所雇工清除東港大橋下的布袋蓮,避免發生水患。(圖片提供/聯合報系)

蘆洲帥爸Power (康有力) ★網路行銷找Power,個人品牌的Maker★ Power 0915058626, 0913809587 個人部落格:www.101dlc.com E-mail:powerbenz@gmail.com ★蘆洲帥爸Power、網路部落格行銷教學、DLC鑽石生活世紀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