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,在中國歷代相傳得資料中說,牠是神靈之精,四靈(龍、鳳、麟、龜)之長。一般世俗的說法,龍的身上有鱗片的的叫做「蛟龍」,有翅膀的叫做「應龍」;頭上有角的叫做「虯龍」,沒有角的叫做「螭龍」;沒法升天的叫做「蟠龍」,喜愛水的叫做「蜻龍」,喜愛火的叫做「火龍」,愛好鳴叫的叫做「鳴龍」,愛好戰鬥的叫做「蜥龍」。這群龍當中,虯龍是龍的首領,牠能發號施令,率領群龍興雲下雨,救助蒼生,是民間祈雨避邪的神靈。
「龍生九子」是古人的傳說,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,九龍子性情各異,各有所好。九子就是霸下、螭吻、蒲牢、憲章、饕餮、蚣蝮、睚眥、狻猊、椒圖。你一定常在宮殿、廟宇或是畫稿、建築、家具、衣料等器物上,見到牠們的蹤影吧!上圖是畫稿上的造型。
第一子贔屭,一名霸下,形似龜,好負重,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。像台南赤崁樓前,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「石龜御碑贔」,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,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,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。
第二子螭吻(鰲龍、蚩吻、鴟吻、鴟尾、嘲風),形體似獸,習性好張望或好險,成為今日廟宇殿頂、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、殿角的走獸,也可壓火災。如上圖
第三子蒲牢,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,性好鳴叫,成為今日鐘上的獸鈕。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,鯨擊蒲牢,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。所以想要鐘聲宏亮,就作蒲牢於鐘面上,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。東漢班固〈東都賦〉有「於是發鯨魚,鏗華鐘」的文句。後來,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,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「超凡入聖」的意思。
第四子狴犴,一名憲章,形體似虎而有威力(一說好訟),所以立於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。
第五子饕餮,好飲食,所以立於鼎蓋,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。
第六子蚣蝮,性好水,所以立於橋柱;一作帆蚣,好飲。
第七子睚眥,性好殺,所以立於刀環等兵器上。
第八子金猊(狻猊),形體似獅,性好煙火,因此立於香爐兩旁,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。
第九子椒圖(椒塗),形體似螺蚌,習性好閉,所以立於大門舖首。
若包括這九子在內,龍的形象可以說是變化多端,運用於建築、器物的裝飾範圍,極為廣泛。除此之外,還有許多跟龍有關的怪物,例如龍首魚身的鰲魚、龍首鱉身的黿以及其他龍首人身、龍身人面、馬身龍首、龍身鳥首等等怪物,無不顯示了龍已成為中華文化圈裝飾形象之主題。
中國最早的一部經書--《易經》上說:「雲從龍,風從虎。」還有「鯉魚跳龍門」、「二龍戲珠」等故事,你必定耳熟能詳吧!
霸下:形狀像龜,喜歡背負重的物體,現今石碑下的龜趺。台南赤崁樓保存著皇清時代的八塊石碑,碑下便是霸下(贔屭)馱負著石碑的造型。彰化縣鄉土文化學會文史社區觀摩活動,到了台北縣的鹽寮,參觀抗日紀念碑。接待所裡,正好擺放著「龍生九子」的造型,隨行的小朋友看得好喜歡,摸著牠(贔屭)的耳朵拍照留念。
螭吻:形狀像獸,喜歡遠望,現今廟殿屋脊的獸頭,便是這種造型。另一名稱叫做嘲風,喜好冒險;也稱作鴟尾,可以鎮壓火災。
蒲牢:形狀像龍,生性愛吼叫,古代鑄造的大鐘上的獸鈕,便是用牠作裝飾。古人認為:海中最大的魚叫鯨魚,蒲牢很怕鯨魚,鯨魚撞倒蒲牢就大叫;便刻飾蒲牢在鐘紐上,又刻鯨型木頭去撞擊它。
憲章(狴犴):形狀像老虎有威力,常站立在牢獄門上。
饕餮:喜好飲食,古人把牠裝飾在鼎蓋上。
蚣蝮:習性愛水,古人把牠裝飾在橋柱上。
睚眥:你聽過一句成語「睚眥必報」嗎?原來在龍的兒子中,有一個是生性好殺、最愛打架的,所以讓牠立在刀環、刀柄、龍吞口上。你知道現在的社會上也有這種人嗎?只要人家瞪他一眼,就要找人算帳。哦!假如你遇到這類人物,最好是不去惹他哦!
狻猊:形狀像獅子,習性喜好煙火,常站立在香爐上;又有一種說法,牠喜歡坐著,所以佛像的座位上,就有這種獅子,稱作金猊。
椒圖:也寫作椒塗,形狀像螺蚌,生性喜歡閉合著,常站立在門鋪上。
「龍生九子」是古人的傳說,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,九龍子性情各異,各有所好。九子就是霸下、螭吻、蒲牢、憲章、饕餮、蚣蝮、睚眥、狻猊、椒圖。你一定常在宮殿、廟宇或是畫稿、建築、家具、衣料等器物上,見到牠們的蹤影吧!上圖是畫稿上的造型。
第一子贔屭,一名霸下,形似龜,好負重,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。像台南赤崁樓前,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「石龜御碑贔」,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,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,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。
第二子螭吻(鰲龍、蚩吻、鴟吻、鴟尾、嘲風),形體似獸,習性好張望或好險,成為今日廟宇殿頂、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、殿角的走獸,也可壓火災。如上圖
第三子蒲牢,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,性好鳴叫,成為今日鐘上的獸鈕。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,鯨擊蒲牢,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。所以想要鐘聲宏亮,就作蒲牢於鐘面上,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。東漢班固〈東都賦〉有「於是發鯨魚,鏗華鐘」的文句。後來,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,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「超凡入聖」的意思。
第四子狴犴,一名憲章,形體似虎而有威力(一說好訟),所以立於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。
第五子饕餮,好飲食,所以立於鼎蓋,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。
第六子蚣蝮,性好水,所以立於橋柱;一作帆蚣,好飲。
第七子睚眥,性好殺,所以立於刀環等兵器上。
第八子金猊(狻猊),形體似獅,性好煙火,因此立於香爐兩旁,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。
第九子椒圖(椒塗),形體似螺蚌,習性好閉,所以立於大門舖首。
若包括這九子在內,龍的形象可以說是變化多端,運用於建築、器物的裝飾範圍,極為廣泛。除此之外,還有許多跟龍有關的怪物,例如龍首魚身的鰲魚、龍首鱉身的黿以及其他龍首人身、龍身人面、馬身龍首、龍身鳥首等等怪物,無不顯示了龍已成為中華文化圈裝飾形象之主題。
中國最早的一部經書--《易經》上說:「雲從龍,風從虎。」還有「鯉魚跳龍門」、「二龍戲珠」等故事,你必定耳熟能詳吧!
霸下:形狀像龜,喜歡背負重的物體,現今石碑下的龜趺。台南赤崁樓保存著皇清時代的八塊石碑,碑下便是霸下(贔屭)馱負著石碑的造型。彰化縣鄉土文化學會文史社區觀摩活動,到了台北縣的鹽寮,參觀抗日紀念碑。接待所裡,正好擺放著「龍生九子」的造型,隨行的小朋友看得好喜歡,摸著牠(贔屭)的耳朵拍照留念。
螭吻:形狀像獸,喜歡遠望,現今廟殿屋脊的獸頭,便是這種造型。另一名稱叫做嘲風,喜好冒險;也稱作鴟尾,可以鎮壓火災。
蒲牢:形狀像龍,生性愛吼叫,古代鑄造的大鐘上的獸鈕,便是用牠作裝飾。古人認為:海中最大的魚叫鯨魚,蒲牢很怕鯨魚,鯨魚撞倒蒲牢就大叫;便刻飾蒲牢在鐘紐上,又刻鯨型木頭去撞擊它。
憲章(狴犴):形狀像老虎有威力,常站立在牢獄門上。
饕餮:喜好飲食,古人把牠裝飾在鼎蓋上。
蚣蝮:習性愛水,古人把牠裝飾在橋柱上。
睚眥:你聽過一句成語「睚眥必報」嗎?原來在龍的兒子中,有一個是生性好殺、最愛打架的,所以讓牠立在刀環、刀柄、龍吞口上。你知道現在的社會上也有這種人嗎?只要人家瞪他一眼,就要找人算帳。哦!假如你遇到這類人物,最好是不去惹他哦!
狻猊:形狀像獅子,習性喜好煙火,常站立在香爐上;又有一種說法,牠喜歡坐著,所以佛像的座位上,就有這種獅子,稱作金猊。
椒圖:也寫作椒塗,形狀像螺蚌,生性喜歡閉合著,常站立在門鋪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